首页 > 滚动 > > 内容

【非遗】剪纸

发表时间:2023-06-12 02:48:45 来源:百度新闻

一张普普通通的红纸

剪刀飞舞中变成了


(资料图片)

活泼的动物

美丽的花卉

……

剪纸是我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是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也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剪纸,北方称为“窗花”,而在潮汕,人们称剪纸为“铰花”。时年八节、婚丧寿宴、敬祖酬神,一有“赛会”“赛桌”等民俗活动,祭品、果品、礼品上必覆有展现“家风”“才艺”的“供品花”或“礼品花”。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潮阳剪纸经民间艺人千百年的传承,渐渐褪去祭祀的外衣,登上大雅之堂,焕发出夺目的艺术魅力。

潮阳剪纸主要以铜孟、西胪、和平、贵屿等镇为代表,潮阳剪纸的兴起与迁居此地的中原人有关。这一剪纸样式多表现吉祥喜庆、福禄寿诞、五福呈祥、子嗣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祥瑞题材,一般在游神赛会、元宵关灯、中秋拜月、婚俗喜庆、祭祖拜神等活动中用作装饰以渲染喜庆气氛,另外也表现一些日常生活内容,如花鸟虫鱼、动物走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市井百姓等。

潮阳剪纸

潮阳剪纸是民间艺术的珍宝

它不仅有中原文化的古朴

也有南方海洋文化的秀丽灵动

它是潮阳人民对美的一种追求

一种智慧和灵气的凝聚

也是一种美好生活的缩影

1997年,潮阳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06年潮阳剪纸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尽管名声在外,然而如今,在潮阳本地,会剪纸擅剪纸的民间艺人已然不多,2008年获颁“潮阳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称号的许遵英是其中的佼佼者。自12岁学艺,至今30多年,许遵英剪不离手,坚持初心的同时勇于创新求变,精益求精,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了大千世界,其作品被行家视为原汁原味的潮阳民间剪纸,《当代剪纸家》期刊更评价其作品“南北兼具、新旧相生、粗细交现的特质非常突出”。

许遵英

又名:许舜英

1972年出生于潮阳铜盂镇胜前乡,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剪纸)省级传承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技术能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获汕头市首届“优秀人才奖”技能大奖。

30年勤剪不辍

从小耳濡目染,生活在潮阳的农村妇女对这样的“铰花”并不陌生,许遵英也一样,对这一切格外熟悉,然而不同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费时费力且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不少为生活奔忙的农村妇女实际上已渐渐荒废了这门手艺,年轻女孩肯沉下心坐下来学“铰花”的也是少之又少,但小小的许遵英却对村里老人手中的那把“铰指”(潮阳剪纸的专用剪刀)和“一片千变万化的红纸”十分着迷。一到重要祭祀庆典,许遵英挤进热闹人群,观看的不是那些丰盛的果品、礼品,而是覆在上面的各种样式的“铰花”;每每有老人家闲暇时聊天剪纸,许遵英就在旁边来来回回地转悠、蹲守……渴望学剪纸的心思被村里老艺人张佩龙看出来了。就这样,那时才12岁的她正式“拜师学艺”,这把“铰指”一拿起来,就再也不曾放下过。

30多年来,许遵英经历人生许多转折点,寻找工作、结婚生子、面临下岗……但她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剪刀,无论是台上的戏剧人物、身边的花草鱼虫都成了她剪刀下的新花样。

纸下运剪自成风格

30多年的勤“剪”不辍,加上在富有活力的持续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纸下运剪”“随手入形”的技艺特色,让许遵英的作品越来越受青睐。究其原因,许遵英认为是其在创作时多采阳线造型突出本地剪纸“花中套花”的特色,同时多年来秉承先师“潜剪”传统技法使得成品更显线条流畅、精巧细腻,无论是从造型还是从技法上都凸显出典型的、原汁原味的潮阳剪纸风格特点。

说起自己最擅长的“潜剪”,即“纸下运剪”,许遵英坦言“这不是我的独门秘技,这是典型的潮阳传统剪纸技艺”。纸下行剪与多数人的剪刀在纸面上游走不同,剪刀如鱼行潜邸在纸面下游走,从纸面上看,只见剪刀尖在纸面上畅快游弋,随着剪刀尖划过,细碎红纸簌簌掉落,一个个纹样幻现眼前。不需多时,一张红纸打开,一个内嵌繁花的“厝角头花”展现眼前,丝线相连、繁中求简,空灵剔透。

携剪纸登国际舞台

近年来,许遵英的作品屡获殊荣,《八仙骑八兽》、《同一个梦想》、《花甲重周 八仙庆寿》、《月下品茗》、《工夫茶》等作品多次荣获金、银、铜等奖项,部分作品还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省美术馆、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馆等收藏。

除了各式祭祀“纸花”及“敬福寿喜”等传统题材剪纸外,潮阳剪纸与时俱进、适时求变,利用传统剪纸表现重大现实题材的创新尝试也再度让大众眼前一亮。比如许遵英的剪纸作品《“一带一路”红动天下》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团花”形状呈现,饰以祥花瑞草、回纹、古钱等吉祥物,寓意“一带一路”红动天下,共创繁荣的主题,中间部分为“郑和下西洋”与“海上丝路”,画面向外层层扩展:第一层为“商旅驼队”代表古丝路,第二层为“敦煌飞天”代表古丝路的辉煌成就,外围以铁路标志为装饰,象征“一带一路”使世界的经济、文化更加紧密联系,作品构思巧妙,画面生动,圆融大气,广受好评。

2012年,许遵英代表我市参加“广东省文化艺术代表团”赴法属留尼旺岛进行文化交流,这是潮阳剪纸第一次走出国门。之后,许遵英还先后到乌克兰、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等,将潮阳剪纸的独特文化魅力展示到国际舞台上。

随着潮阳剪纸在国内外大展上频频亮相屡屡获奖,潮阳剪纸已彻底蜕变、华丽转身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

为传统手艺赋予新生命

关于潮阳民间剪纸的起源时间,相关文献未能找到确切记载。但从剪纸作品的题材内容和刀法上研究,潮阳民间剪纸的产生与发育,可能在东晋“永嘉之乱”时,由迁入潮汕的中原移民带来并加以发展。潮阳文化馆在上世纪80年代挖掘整理民间剪纸工作中,收集到的500多件作品,其中一件用棕色丝纸剪成的作品《蝙蝠》,据考证为清朝雍正年间之物,是潮阳民间剪纸目前尚能见到的最早作品。

近年来,潮阳剪纸在作品题材上、纸张材质上及大小形状上的创新变通,使得它渐渐褪去祭祀的外衣,不仅走向家居装饰、礼品市场,还登上大雅之堂,焕发出夺目的艺术魅力。

潮阳剪纸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沉浮,曾几度兴盛又几度静寂,然其传承的生态链条却从未断裂。谈工作谈传承谈创新时,许遵英显得沉稳、谨慎、克制,她珍藏着老祖婶张佩龙用过的“铰花”用的特制剪刀,同时也留下了自己从艺以来用过的数把剪子,感叹道:“现在的剪刀师傅再也制不出这样的‘铰指’了!”言语中尽是留恋与感伤;尽管如今复制纹样留用多用复印技术,简单便捷,但在课堂教学上,她仍然坚持教授学生学习煤油灯烟熏“留样”的传统技巧。在许遵英看来,无论是剪纸蕴含的美好意愿还是“潜剪”这一传统技艺,甚至是传统“烟熏留样”都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是民间平凡大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所做出的实践和努力。

原标题:《【非遗】剪纸》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起点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